第15课 列强入侵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 第15课 列强入侵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 ||||||||
课 型 | 理论课 复习 实训课□ 习题 其他□( ) | 授课 时间 |
| 课时数 |
| 授课 班级 |
| ||
教学内容分析 | 本课围绕列强人侵与中国人民的反抗这两条主线,设计了五个子目,依时序叙述列强人侵中国的几场重要战争,以及面对列强人侵,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一子目叙述了鸦片战争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第二子目概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中国军民的反抗,以及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和影响;第三子目介绍19世纪60年代以后边疆危机的总体情、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等;第四子目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和影响;第五子目讲述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相关史实 通过历次战争及其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说明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一步一步成为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 | ||||||||
学情分析 | 中职学生初中历史基础比较薄弱,对历史的认知能力有待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教师在讲述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丰富课堂活动,提高中职学生学习兴趣,重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和爱国情怀;中职学生自制力较弱,教师要注意课堂节奏和课堂纪律的把控 | ||||||||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了解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的主要战争经过;知道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明白中国人民面对外来入侵的反抗斗争 2、能力目标: 能够从历史材料中分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认识列强通过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素养目标: 从中国军民英勇抗击列强人侵的事迹中感悟民族斗争精神,培养爱国情怀 | ||||||||
教学重点 | 列强侵华;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 ||||||||
教学难点 | 义和团运动 | ||||||||
教学准备(教学资源) | 学习通、历史图片、视频 | ||||||||
教法 | 材料分析法、讲授法、谈话法 | 学法 | 小组讨论法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课前准备 | 分好小组 | 课前预习 | 便于课堂任务的完成 | ||||||
引入
分钟 | 以中国近代史的时间线为导入,梳理时间线,并引入鸦片战争 |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 通过时间线,梳理学生时间观念,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出鸦片战争,进入本课的学习 | ||||||
任务1
分钟
| 1、鸦片战争 1、展示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对比图——英国17-18世纪发展剪影 2、展示英国与中国对比图(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思想) 教师讲述:英国和中国实际是先进的工业文明与落后的农业文明的PK 3、展示图片和材料,归纳鸦片站长爆发的根本原因:为了开辟海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料 4、展示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提问: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教师讲述英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英国想了什么方式来扭转贸易逆差? 5、展示图片,鸦片的危害 6、展示材料,“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教师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7、播放视频,虎门销烟的具体情况 8、展示地图,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 鸦片战争为何我们会战败? 哪一个爱国英雄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9、展示南京条约图片,讲述《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分别的影响 10、讲述鸦片战争的影响和半殖民地与半封建的含义 | 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回答
观看图片
观察图片并回答
观察图片
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观察图片,聆听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观察图片,提炼信息
观察材料图片,思考问题聆听
|
展示丰富图片和材料,锻炼学生从历史地图和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通过图片和材料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差距
展示丰富的图片和材料,吸引学生的兴趣
通过展示鸦片的危害图片,让学生更好的带入历史,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引出虎门销烟
播放虎门销烟视频。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虎门销烟相关知识点
| ||||||
任务2
分钟 |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展示材料: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他们满以为打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就能大量销售产品,获得高额利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1855年以前的十多年间,英国对华工业品贸易始终在200万英镑左右徘徊。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率先提出修改条约,扩大中国市场,开辟通商口岸。法美等国积极响应。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提问:鸦片战争以后列强是否如愿?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教师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展示地图,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 3、教师分别讲述《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4、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
| 观察材料,小组讨论
观察图片聆听
观察图片,阅读材料
展示图片,思考问题 | 展示图片和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第二次鸦片的背景
通过展示图片,能够把握时间和空间,进一步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 | ||||||
任务3
分钟 | 三、边疆危机
2、展示图片麻将输左宗棠收复新疆相关内容 3、展示中法战争示意图,讲述中法战争的过程 四、甲午中日战争 1、展示材料和图片,提问: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材料:“强兵为富国之本……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1868明治天皇《亿兆安抚之宸翰》 材料;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3、展示地图,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4、展示图片和材料,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 5、展示表格,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条约)以及影响 6、展示材料,讲述三国干涉还辽、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 五、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展示材料,讲述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 1897年11月13日,三艘德国军舰突然驶进往日平静的胶州湾,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舰上官兵竟顺利登陆并占领了青岛。这就是震动中外的胶州湾事件。 清末华北地方经济破产,传统社会纲纪解体;在转变的时代,人心惶惶,各式秘密会社纷起。总之,教会、教众和洋人、洋货,成为了仇视的对象。
3、展示图片和材料,讲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 4、展示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图,讲述具体过程内容
5、展示材料,讲述东南互保的内容 6、展示图片,讲述《辛丑条约》的内容以及影响 |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小组讨论,完成任务,分享讨论结果。
思考并回答
聆听
观察图片和材料,回答问题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观看甲午中日战争视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展示图片和材料,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邹总堂收复新疆的具体过程,培养爱国情怀
通过材料和图片、视频,锻炼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过程 | ||||||
评价总结
分钟 | 教师总结
| 学生反思 | 梳理学生所学知识 | ||||||
课后作业 | |||||||||
1、完成练习题 2、提前了解下一课相关历史小故事,下节课分享 | |||||||||
教学反思 | |||||||||
反思与不足: 1.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没有充分参与进来。 2.讲课语音语调起伏较小,不够生动。 | |||||||||
板书设计 | |||||||||
- 上一篇:第14课 明清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01-25
- 下一篇:第16课 探索国家出路与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