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隋唐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课题名称 | 第9课 隋唐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 |||||||||
课 型 | 理论课R 复习£ 实训课□ 习题£ 其他□( ) | 授课 时间 |
| 课时数 |
| 授课 班级 |
| |||
教学内容分析 | 本课《第9课 隋唐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是统编版中职历史教科书《中职历史基础模块》第四单元“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的第2课; 本课围绕隋唐时期的经济、科技和文化设置四个子目:隋唐经济、隋唐科技、隋唐文化、文化交流。隋唐经济主要涉及农业、手工业、城市和商业。隋唐科技包括天文地理学、医药学、建筑、火药和印刷术等。隋唐文化主要从文学、书法、绘画、佛教艺术几个方面展现。文化交流从“天可汗〞引人,重点是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有玄类、鉴真等。唐代文学艺术影响至今,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 |||||||||
学情分析 | 中职学生初中历史基础比较薄弱,对历史的认知能力有待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教师在讲述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丰富课堂活动,提高中职学生学习兴趣,重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和爱国情怀;中职学生自制力较弱,教师要注意课堂节奏和课堂纪律的把控 | |||||||||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知道隋唐时期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状况,认识唐朝的成就对当时世界和后世的影响;了解均田制、两税法等土地财税制度;了解火药、印刷、地理学等科技成就,明白文化巨匠及其贡献。 2.能力目标: 能够通过考古材料分析,能够概述隋唐时期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状况,锻炼从历史材料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3.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 |||||||||
教学重点 | 唐代的国际文化交流 | |||||||||
教学难点 | 赋税制度的变化 | |||||||||
教学准备(教学资源) | 学习通、历史图片、视频 | |||||||||
教法 | 材料分析法、讲授法、谈话法 | 学法 | 小组讨论法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
|
|
| |||||||
课前准备 | 分好小组 | 课前预习 | 便于课堂任务的完成 | |||||||
引入
分钟 |
请用一句话形容,当年的唐朝到底有多强盛?
| 回答问题 | 通过学生熟悉的西游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出唐朝为什么如此强盛 | |||||||
任务1
分钟
| 一、隋唐经济 1、展示材料【北魏均田制的部分规定】,提问:均田制的意义?
3、展示唐朝人口户数变化图,教师讲述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4、 5、教师展示图片,提问:归纳唐朝农业发展的表现
6、假若你是唐朝的一位外交官,请你对来我国旅游的外国使团介绍大帝国唐朝。着重介绍唐都长安的情况,繁华的西市和东市,唐朝品牌产品有那些? 7、展示图片,教师讲述丝织业和陶瓷业
8、展示图片和材料,教师讲述货币和商业城市
9、展示海上丝绸之路地图,讲述唐朝在广州设置市舶使,专门负责海外贸易
| 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回答
观察图片并回答
观察图片
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观察图片,聆听
|
锻炼学生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图片和材料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赋税制度变革的原因,突破本课难点
展示丰富图片和材料,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唐朝经济的繁荣
通过角色扮演,吸引学生兴趣,以学生为主体,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唐朝商业的繁荣
| |||||||
任务2
分钟 | 二、隋唐科技 1、展示表格,归纳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
| 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观察图片聆听
观看视频,分析材料 |
展示丰富图片和材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国古代科技的伟大 | |||||||
任务3
分钟 |
三、隋唐文化 1、提问:唐朝著名的大诗人有哪几位? (2)他们各生活在唐朝的什么时期?他们的诗歌有什么特色? (3)他们的诗歌特色与他们所生活的时代有什么关系?
3、展示作品,分别讲述书法和绘画
5、展示石窟图片,讲述在受到佛教影响下的石窟艺术 四、文化交流 1、展示图片,提问: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原因? 2、展示图片,分别讲述鉴真东渡和日本高僧
3、教师讲述其他文化交流:【国际都会长安】【外国使节、留学生】【外国商人】 |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欣赏作品
小组讨论,完成任务,分享讨论结果。
思考并回答
聆听 | 通过学生熟悉的诗人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了解唐朝的文学
展示书法和绘画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叹中国古代艺术的高超
| |||||||
评价总结
分钟 | 教师总结
| 学生反思 | 梳理学生所学知识 | |||||||
课后作业 | ||||||||||
1、完成练习题 2、提前了解下一课相关历史小故事,下节课分享
| ||||||||||
教学反思 | ||||||||||
反思与不足: 1.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没有充分参与进来。 2.讲课语音语调起伏较小,不够生动。 | ||||||||||
板书设计 | ||||||||||
- 上一篇:第8课 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01-25
- 下一篇:第10课 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