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题名称 | 第7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
课 型 | 理论课R 复习£ 实训课□ 习题£ 其他□( ) | 授课 时间 |
| 课时数 |
| 授课 班级 |
| ||||
教学内容分析 | 本课《第7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是统编版中职历史教科书《中职历史基础模块》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第2课,承接上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本课设置了3个子目:子目一为“科技”,该子目通过大量的科技历史材料和图片,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的发展,感受科技的魅力;子目二为“佛教和道教的传播”,该子目讲述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和走向本土化的过程,以及在受到佛教影响之下石窟雕刻艺术的发展;子目三为“文学和艺术”,讲述了大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感受文化的蓬勃发展。 这一时期,科学文化蓬勃发展,科学家贡献突出,从多个角度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 ||||||||||
学情分析 | 中职学生初中历史基础比较薄弱,对历史的认知能力有待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教师在讲述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丰富课堂活动,提高中职学生学习兴趣,重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和爱国情怀;中职学生自制力较弱,教师要注意课堂节奏和课堂纪律的把控 | ||||||||||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进步;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 2.能力目标: 能够通过图片和材料分析,说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锻炼表达能力;具有从科技和艺术成就中感受中华科技文化魅力的能力 3.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 ||||||||||
教学重点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艺术成就 | ||||||||||
教学难点 |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艺术中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 | ||||||||||
教学准备(教学资源) | 学习通、历史图片、视频 | ||||||||||
教法 | 材料分析法、讲授法、谈话法 | 学法 | 小组讨论法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课前准备 | 分好小组 | 课前预习 | 便于课堂任务的完成 | ||||||||
引入
5 分钟 | 展示大英博物馆的《女史箴图》,你知道如今的《女史箴图》在哪里吗? | 回答问题 | 通过最近的热点“逃出大英博物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结合本课内容《女史箴图》,引出本课,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 ||||||||
任务1
10 分钟 (活动、案例等设计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内容) | 一、科技 1、展示数学方面刘徽、祖冲之
3、展示地理学方面著作《水经注》,它的地位?
4、展示灌钢法,它的作用? 5、展示蜀锦的图片,让学生欣赏中国古代传统丝织品的高超技术
| 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回答
观察图片并回答
|
展示祖冲之人物资料卡——全能王,吸引学生兴趣,进一步让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的发展
展示丰富的历史图片和材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国古代科技的伟大 | ||||||||
任务2
10 分钟 | 二、佛教和道教的传播 1、展示南朝梁武帝四次出家,人称“菩萨皇帝”,引出佛教的盛行 2、展示材料,提问:佛教为何会盛行?魏晋南北朝的动乱不已,使人民普遍感到:人生命若朝霜、人生若尘露,强烈的生命忧患意识压迫着人们……从印度东来的佛教则为人们开辟精神解脱的新天地。……在魏晋乱世能够给人带来战胜恐惧、逃避困难的精神力量,加上统治者也以此为精神武器巩固地位。 ——王立《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化简史·风流与盛世》 3、讲述佛教相关知识,并总结 佛教传入后如何生存?外来宗教,积极依附、融合本土文化,以适应中华文化的生态环境
4、分别展示和讲述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图片,讲述在佛教的影响下,我国雕刻艺术的变化发展
|
观看视频,分析材料 | 展示南朝梁武帝出家的故事,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佛教的盛行
展示历史材料,锻炼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 ||||||||
任务3
10 分钟 | 三、文学和艺术 1、展示陶渊明的诗,作为引入,陶渊明的诗是什么风格?引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
2、展示表格,结合所学和教材完成 3、展示书法方面相关知识,着重讲述王羲之的书法,并然学生欣赏作品
5、讲述绘画方面的代表作品和特点,着重讲述顾恺之的作品《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结合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热点,讲述现《女史箴图》流落在大英博物馆 | 1.观看案例故事,小组讨论,完成任务,分享讨论结果。
2.聆听 | 通过学生熟悉的陶渊明的诗,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繁荣
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和艺术作品欣赏,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高超的艺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
| ||||||||
评价总结
5 分钟 | 教师总结
| 学生反思 | 梳理学生所学知识 | ||||||||
课后作业 | |||||||||||
1、完成练习题 2、提前了解下一课相关历史小故事,下节课分享
| |||||||||||
教学反思 | |||||||||||
反思与不足: 1.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没有充分参与进来。 2.讲课语音语调起伏较小,不够生动。 | |||||||||||
板书设计 | |||||||||||
- 上一篇:第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名族交融01-23
- 下一篇:第8课 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