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课堂革命>> 典型案例及视频>> 正文内容

典型案例及视频

“一目标两手段四评价”创新中职历史课堂教学典型案例

 

一、基本情况

案例名称:“一目标两手段四评价”创新中职历史课堂教学

学时:32   学分:2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课    课程类型:理论课

负责人:张伟  成员:苏姗、彭佳佳、付楙浡、陈俊利

二、建设成效

任务完成度与完成水平

结合中职历史课程定位,本案例实施一目标两手段四评价”的教学改革,对中职历史学科进行课堂革命,创新中职历史课堂教学,具体来说,一目标以家国情怀为课程目标,两手段即创新教学方法和唯物史观为主导开展课堂教学四评价通过多种形式(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开展学习效果评价。本案所采用的教材是教育部中职历史统编教材历史基础模块《中国历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授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

一、课程建设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了,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基本脉络、基本规律和优秀文化成果;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恩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养成职业精神,树立家国情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职历史统编教材历史基础模块《中国历史》立足学科基本规律和中职阶段的教学实际,定位清晰、目标明确,在严格落实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力争有所创新。

(二)课程结构与内容

在课程结构方面,教材一般是按照通史的体例编排。通常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大部分。本案例主要是中国历史部分,教材包括十三个章节。中职历史课程“基础模块”中的“中国历史”部分包含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共计15个专题学习内容,相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中国史部分而言,多设置了一个“精湛的传统工艺”专题。“拓展模块”提供了“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历史上的著名工匠”两个教学示例。在内容上,《中国历史》涵盖了从古代社会到近现代社会的演变。古代部分会讲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帝制)、经济形态(如小农经济)、文化成就(如四大发明等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成果)。近现代部分重点关注中国遭受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以及近代化的探索历程(包括洋务运动等一系列变革),还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等诸多内容。具体课程章节情况如下:

 

202501242055028570.Png202501242055025822.Png202501242055028825.Png

                             

 

 

图1:《中国历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团队建设情况

通过案例建设,案例团队教师成长快速,通过制定《教学成长计划》,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经过建设,在教学竞赛、科研研究、个人素质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202501242055026779.Png 

 

 

 

 

 

 

 

 

 

 

202501242055027765.Png表1:教学团队成长计划

 

                       

 

 

 

 

 

202501242055020083.Png表2:教学团队建设成果

 

 

 

         

表3教学团队信息一览表

(四)资源建设情况

为了支持“课堂革命”改革,学校通过官方网站建立“虚拟课堂”,同时编写校本读本,拓展学生课外学习,进一步丰富了对课堂教学资源建设。资源的引入,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教师们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这些资源,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501242055026412.Png202501242055026449.Png

 

 

202501242055039449.Png          图2:网络“虚拟课堂”教学资源

 

 

 

 

 

 

202501242055033548.Png

 

 

 

 

 

图3:网络“虚拟课堂”教学资源

二、实施举措

(一)学情分析

一是中职学校对历史教育不够重视,学习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进心足,学习动机很不明确。 二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单一的讲述法进行教学,且内容重点放于教材中史料的讲解上。三是中职学生没有考试压力,历史课在他们眼中就沦为了“休闲课”。

(二)观念革新

1.充分认识中职公共基础课历史课程的重要地位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配齐历史课程专任教师,加历史教师区域培训;重视历史课程研修,基于2020年课标用好现行中职历史教材,教师主动研发与新版教材相配套的课程资源;明确公共基础课程的性质定位,在全校所有班级开设、开足历史课程。

2.弘扬家国情怀主旋律立足职业教育,领悟工匠精神,在历史课堂上引领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增强民族自豪感。讲述与本地相关的历史事件,如重庆抗战精神、民族团结等,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结合地方经济和文化,讲述地方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如铜梁龙舞历史,介绍铜梁英雄人物邱少云抗美援朝等重大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地方认同感和家国情怀;组织相关主题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3.呼应新课改理念,引入“学科核心素养”。中职历史课标的研制于2014年启动,基本与这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同步,引入了“学科核心素养”新理念,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三)过程与方法

1.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教学。结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教材内容以及中职学生学情,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活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转换为课堂教学目标;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转换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生在某个历史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依据核心素养命制测试题,完成学业评价。

2.衔接义务教育,对标普通高中。2020年版中职历史课标在教学目标、课程结构、内容设计等方面衔接义务教育,对标普通高中,其目的在于处理好初中、中职、高中三大阶段历史教育的关系,形成一种“相互关联、逐步递进、有效衔接的整体框架,使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都受到必要的历史教育”。

3.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一是开展项目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通过实际项目的开展,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设计与历史相关的项目,如“历史人物传记撰写”、“历史事件模拟法庭”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历史。二是开展翻转课堂,颠覆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历史知识的讲授视频提前录制,学生在课前观看,课堂上则进行讨论、辩论和互动。这样可以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重视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历史。如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人物的决策背景和心理状态,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四是加强多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历史教学的手段。教师可以使用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示历史影像、纪录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事件的影响与意义。通过视听材料的冲击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家国情怀。同时,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4.注重学生职业发展融合。一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调整,融入与职业相关的历史内容。如旅游专业可以结合历史名胜的背景,汽修专业可以探讨汽车工业文化的历史演变等,增强对职业的理解和兴趣。二是在历史教学中,引入与学生未来职业相关的历史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对职业发展的影响。例如分析某一历史事件对某一行业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职业之间的联系。三是组织历史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魅力,激发对未来职业的思考。

二、课程结构优化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

构建了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基础模块、拓展模块和实践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选择不同模块进行学习,提高了课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内容设计上,“基础模块”突出了科技文化方面的内容,并在“中国历史”模块专门设计了“精湛的古代工艺”专题;在“教学提示”中,设计了贴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北京故宫的设计者蒯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科技创新及其重大意义”等教学案例

二)课程连贯性增强

通过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的整体规划,确保了不同课程之间的连贯性。例如在不同学科的课程中设置了相关联的主题项目,使学生能够在不同课程中深入探究同一主题。如要求“教师应结合贴近职业特色和专业培养方向的教学内容,创设与行业、专业相近的教学情境,设计体验未来职业环境或场域的教学活动,探索课堂教学与专业实习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等。

(三)考核与评价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关注他们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某一历史主题进行讨论和研究,最后进行成果展示。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四)组织保障

学校设立了教学改革专项资金,每年投入5万元用于支持课堂革命相关项目。资金主要用于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设备购置等方面。出台教职工年度考核制度和教科研奖励制度,对在课程改革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和加分,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

三、预期成效

 (一)教学效果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更强。通过“一目标两手段四评价”,学生能大胆提出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见解和看法;学生能在小组充分合作,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共同探讨历史问题,分享观点和资料,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增强。

2.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更快。通过“一目标两手段四评价”,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能主动探究历史,形成自己的见解;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增强学生对中职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理解,家国情怀理念显著增强。

(二)教学反思

1.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是否过于宽泛或过于狭窄?是否充分考虑了中职学生的专业背景和职业需求?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精选与学生专业相关、对未来职业发展有帮助的历史知识,如经济史、技术史等。同时,注重历史事件的多元解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教师知识的及时更新教师是否经常更新自己的历史知识?是否关注历史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教师应保持学习的习惯,定期参加专业培训、研讨会等,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

四、特色创新

(一)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提高到人格培养和精神信仰。

通过“一目标两手段四评价”,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明确了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人格培养和精神信仰的塑造。课程中融入了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历史事件的反思,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这种转变,学生不仅在知识上得到了提升,更在精神层面得到了滋养。

(二)探索实施中职学校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核。

通过“一目标两手段四评价”,学校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制定《重庆市铜梁职业教研中心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核办法》,采取开卷开始的形式,对班级进行学业水平测试,综合学生课堂表现、学生评教、教师互评和考试成绩数据分析等。同时,对教学质量不达标的课程,及时进行整改或取消。

(三)建设虚拟课程,数字赋能中职文化课程“课堂改革”。

通过“一目标两手段四评价”创新中职历史课堂教学实施与研究,推动学校在网站开设中职历史“虚拟课堂”,通过国家中小学教学资源平台、国家智慧职教平台及各类官方历史类教育资源,对教材的核心知识点及拓展知识点进行资源共享,丰富学生课后学习空间,提升学生课后历史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适应数字时代的终身学习的良好网络“阅读”习惯,实现数字赋能中职历史课堂革命。

社会效益与

贡献度

一、主要成果

通过建设,团队教师获得2024年“铜梁区职业教育活动月”教师优质课比赛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编写党史主题校本读本1本,结题2022年重庆市市级重点教改课题结题1个,立项2024年重庆市市级教改课题1个,教师获铜梁区教育系统“学习新思想 建设新重庆 强国伴我行”党史知识竞赛一等奖1个,铜梁区教育系统资政论文一等奖1个,出台《重庆市铜梁职业教研中心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核办法》,编写校本读本《学习我党历史 弘扬爱国精神》,建设《中国历史》网络虚拟课堂1个,学校教师在区级教研活动中多次,获得一致好评。

二、主要成效

一)课程理念更符合实际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主导模式,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例如,在课程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实现个性化教学。

实施跨学科融合。提出并实施跨学科融合的课程理念,打破学科界限。如设计了“科技与人文”融合课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

(二)课堂教学生态更优沃

教学文化转变。课堂革命推动了学校教学文化的转变,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文化向素质教育文化转变。学校形成了以创新、合作和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文化氛围,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资源良性循环。学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积累的优质教育资源,如课程教材、教学案例和教学平台等,为后续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支撑。

(三)教师专业能力更突出

学校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培训,通过组织系列教学研讨会、观摩课和培训班,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通过引入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教师们提升了自身的教学能力,也增强了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敏感度,教师专业水平提升。

社会认可度

一、学生层面

从数据中看出,90%的学生对目前接受的历史教育表示非常满意表明整体教学效果良好。90%的学生认为历史学习非常重要,并认为历史学习在文化素养、思辨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具体情况如下:

(一)系统构建课程思政,弘扬家国情怀主旋律,明确了课程思政目标。

从数据中看出,超过90%的学生认为历史学习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认为历史课程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78.65%)、增强民族自豪感(87.64%)和提高历史知识储备(92.13%),这表明历史教育在塑造学生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结合专业特色,强化情境创设,创新了教学设计。

从数据中看出,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在历史课堂上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结合了本专业特色(88.76%),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78.65%)和提高学生思辨能力(77.53%),课堂互动(75.28%)环节的实施进一步加强显示出创新教学设计后课堂实施的过程良好。

 

二、教师层面

(1)课堂活跃度不断提高

访谈中,大部分教师(90%)表示课堂革命的实施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项目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显著提高。经过课堂革命的改革,学生的考试成绩普遍有所提高,平均提高了25%,尤其是在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上,学生表现得更加出色。

(二)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得到提升与更新

访谈反映改革带来了丰富的教学,包括多媒体课件、在线学习平台和各类教学工具。教师们在教学理念上也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努力创造适合每位学生的学习环境。这种理念的转变,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灵活,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区域层面

学校紧家国情怀的教学目标,开设“党史小课堂”“书记讲党史”等历史+党史的课外微课堂,在铜梁区高中历史教研活动中进行经验交流,得到区内认可。参加渝西七校联盟历史学科教研活动,进行《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示范课,受到参会专家好评。教师参加铜梁区党史知识竞赛获得全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参加区级赛课获得有意成绩,教师专业能力得到广泛认可。

资金使用情况

学校支持本项目研究,配套5万元资金支持,主要用于校本资源历史读本的编写和教师外出参加各类培训的费用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