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题名称 | 第4课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 |||||||||
课 型 | 理论课R 复习£ 实训课□ 习题£ 其他□( ) | 授课 时间 |
| 课时数 |
| 授课 班级 |
| |||
教学内容分析 | 本课《第4课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是统编版中职历史教科书《中职历史——基础模块》第二单元“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第4课; 本课设置了4个子目:子目一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该子目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在无为而治之下,出现文景之治;子目二为“西汉的强盛”,该子目讲述了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着重分析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汉武帝的措施之下,汉朝进入强盛时期;子目三为“东汉的兴衰”,讲述了西汉的灭亡和东汉的兴衰;子目四为“丝绸之路与两汉对西域的管辖”,讲述了对西域的管理以及丝绸之路的开拓,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与世界建立联系。汉王朝的一系列制度措施,为后代所继承和发展。 | |||||||||
学情分析 | 中职学生初中历史基础比较薄弱,对历史的认知能力有待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教师在讲述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丰富课堂活动,提高中职学生学习兴趣,重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和爱国情怀;中职学生自制力较弱,教师要注意课堂节奏和课堂纪律的把控 | |||||||||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知道汉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认识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2.能力目标: 懂得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素养目标: 认识到汉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培养中华民族爱国情怀和唯物史观 | |||||||||
教学重点 | 汉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 |||||||||
教学难点 | 认识到汉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 |||||||||
教学准备(教学资源) | 学习通、历史图片、视频 | |||||||||
教法 | 材料分析法、讲授法、谈话法 | 学法 | 小组讨论法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课前准备 | 分好小组 | 课前预习 | 便于课堂任务的完成 | |||||||
引入
5 分钟 |
| 回答问题 | 通过播放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 |||||||
任务1
10 分钟 (活动、案例等设计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内容) | 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 2、思考:面对这种残破局面,汉初施政者的统治方针如何调整,结果如何?
3、教师讲述文景之治相关知识
| 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回答
观察图片并思考
|
1、展示材料和图片,锻炼学生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汉初的社会状况
| |||||||
任务2
10 分钟 | 二、西汉的强盛
2、教师讲述汉景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和结果
5、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有什么意义?
| 思考问题
观看视频,分析材料 | 梳理学生知识 播放推恩令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视频中分析推恩令的作用 | |||||||
任务3
10 分钟 | 三、东汉的兴衰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西汉末年的社会状况——王茂篡汉
3、通过史料和图片分析:东汉衰亡的原因有哪些? 四、丝绸之路与两汉对西域的管辖 1、播放视频,教师讲述张謇——海淘带货第一人,引出张骞通西域 2、思考通西域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通西域带来的影响? 3、讲述丝绸之路的意义 | 1小组讨论,完成任务,分享讨论结果。
3.聆听
小组讨论并回答
思考问题 | 通过讲解什么是外戚,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明白西汉末年的社会状况
通过海淘带货第一人,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张骞通西域的故事 | |||||||
评价总结
5 分钟 | 教师总结
| 学生反思 | 梳理学生所学知识 | |||||||
课后作业 | ||||||||||
1、完成练习题 2、提前了解下一课相关历史小故事,下节课分享
| ||||||||||
教学反思 | ||||||||||
反思与不足: 1.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没有充分参与进来。 2.讲课语音语调起伏较小,不够生动。 | ||||||||||
板书设计 | ||||||||||
- 上一篇:第3课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01-23
- 下一篇:第5课 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