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春秋战国的历史巨变
课题名称 | 第2课 春秋战国的历史巨变 | |||||||||
课 型 | 理论课R 复习£ 实训课□ 习题£ 其他□( ) | 授课 时间 |
| 课时数 |
| 授课 班级 |
| |||
教学内容分析 | 本课《第2课 春秋战国的历史巨变》是统编版中职历史教科书《中职历史基础模块》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的第2课 本课设置了三个子目,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文化。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是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过渡期,铁器、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争霸战争、兼并战争剧烈,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思想领域百家争鸣。这些促进了旧制度的瓦解和新制度的产生。
| |||||||||
学情分析 | 中职学生初中历史基础比较薄弱,对历史的认知能力有待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教师在讲述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丰富课堂活动,提高中职学生学习兴趣,重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和爱国情怀;中职学生自制力较弱,教师要注意课堂节奏和课堂纪律的把控 | |||||||||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了解先秦时期的重要文明成果。 2、能力目标: 能够通过分析历史材料和观看视频,明白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锻炼从历史材料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3.素养目标: 理解华夏认同观念;汲取优秀传统文化 | |||||||||
教学重点 |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 |||||||||
教学难点 | 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 |||||||||
教学准备(教学资源) | 学习通、历史图片、视频 | |||||||||
教法 | 材料分析法、讲授法、谈话法 | 学法 | 小组讨论法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课前准备 | 历史故事分享 | 课前预习 |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
引入
3 分钟 |
教师讲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是《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的描述,春秋时期对天子和诸侯的服饰都是有要求的,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真的遵守了吗? | 回答问题 | 通过学生熟悉的服饰风格,吸引学生兴趣,引入春秋战国内容的学习 | |||||||
任务1
10 分钟 (活动、案例等设计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内容) | 一、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3、政治大变革对社会有什么影响?
| 1、观看图片和材料回答问题 2、观察地图回答 3、思考问题 | 展示丰富的历史图片、地图、史料等,锻炼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 |||||||
任务2
10 分钟 |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 3、展示商鞅变法相关知识 | 1、观察图片并完成表格 2、结合所学思考问题 3、聆听 | 展示图片等,加深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理解 | |||||||
任务3
10 分钟 |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文化 1、展示相关图片,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3、播放百家争鸣视频:从视频中你能知道有哪些学派?教师展示相关学派,学生归纳
| 1、观察图片思考回答 2、思考问题回答 3、观看视频并总结 | 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文化的繁荣,汲取优秀传统文化 | |||||||
评价总结
5 分钟 | 教师总结
| 学生反思 | 梳理学生所学知识 | |||||||
课后作业 | ||||||||||
1、完成练习题 2、提前了解下一课相关历史小故事,下节课分享
| ||||||||||
教学反思 | ||||||||||
反思与不足: 1.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没有充分参与进来。 2.讲课语音语调起伏较小,不够生动。 | ||||||||||
板书设计 | ||||||||||
- 上一篇: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01-23
- 下一篇:第3课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01-23